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一件民族服饰的科技之旅
2024-07-07 2020秋/冬 團體服系列“漂亮!”在贵州省博物馆,一件名为“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”的一级文物,总能引起观众的啧啧赞叹,让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的贵州魅力。
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多彩而美丽的贵州民族服饰,无论是躺在博物馆里当“活化石”,还是散落在乡村绣娘手中成为精美刺绣,都因为科技的赋能,而更为光彩动人。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走进贵州省博物馆,探寻“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”焕新的科技之旅。
“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”堪称“镇馆之宝”,出土于平坝棺材洞第415号棺材中。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,它依然纹样繁缛多变,彩色图案艳丽如新。
“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蜡染史的空白,对研究古代蜡染史、古代贵州民族服饰及其演变等有着重要的实证作用。”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滕昭玉告诉记者。
不过,当它被考古人员从棺材洞中发现时,早已残破不全。如何“抚平”这件文物的“伤痕”,让这件残破的文物“复活”?
滕昭玉说,文物“抢救”是一个技术活。经过“全面体检”后,工作人员对这件文物实施了消毒、清洗、平整、修复等一系列“治疗方法”,每一种“治疗方法”不能离开现代科技的支撑。
在“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”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中,光背衬材料及丝线的染色实验就做了数百次。
也正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和保护修复工作者的努力下,“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”才得以再现光彩。如今,它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展“人文山水时光峰峦——多彩贵州历史背景和文化展”中陈列展出。
同时,在数字科技、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持下,展柜就像一个“保温箱”,如果出现光照、温度、湿度、污染性气体等指标异常,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控平台就会报警,提醒文物保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理。
“现在,科学技术手段慢慢的变成了文物科学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。”滕昭玉说,受益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加持,在贵州省博物馆,将会有更多的馆藏文物重焕光彩。
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贵州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,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。其中,民族服饰就像一座座自成体系的文化岛屿,光彩照人。
从五彩缤纷的苗族服饰,到千姿百态的侗族服饰,乃至素雅明快的布依族服饰,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服装史上难得的“活化石”。而在很多民族村寨,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逐渐远去,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。
在贵州省凯里市,贵州古苗疆刺绣公司正尝试着用数字化来延续民族服饰的生命力。
经过多年发展,贵州古苗疆刺绣公司以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,汇集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刺绣能手。但是,这些分散居住的绣娘,可能因技法不同而无法绣出相同的产品。
2023年,在贵州省科技厅的支持下,贵州古苗疆刺绣公司开发出了一款叫作“古苗疆”的App,把优秀刺绣图片和视频传到App中,供绣娘自主学习。如此一来,一些濒临失传的刺绣产品和技艺,也得以被“抢救”。
以前,绣娘想要提高刺绣技艺,就要向其他绣娘反复请教;如今,只要打开App,仔细观摩里面的图片和视频,就能知晓刺绣的颜色搭配和相应针法。
city不city!上半年2.87亿人次出入境,入境外国人同比增长152.7%